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

 

为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全省、全市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结合于都县“十四五”规划,立足城市发展现状,分期分步、有效有序推进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数字中国”战略部署,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赣州和于都重要讲话精神,将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改革的关键之举,以数字底座为统一支撑,以数字大脑为核心中枢,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双“一号工程”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着力打好长征文化、时尚之都、富硒产业、体育融合“四大品牌”,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走出一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于都路径,推进富强、美丽、平安、幸福于都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牵引和三级联动的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发展数字经济需求,以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在细微处下功夫,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领导驾驶舱”和运行体系,建设于都新型智慧管理城市样板。

2.坚持以人为本和便民惠民的原则。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便民、利民、惠民,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场景应用建设,向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柔性服务,构建安全便利、美丽宜居的智能生活环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3.坚持统筹谋划和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建设、统分结合、逐步实施”和坚持项目整合、数据整合、资金整合及统一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系统平台和数据资源库的作用,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建设过程由县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全流程监管。

4.坚持平时好用和战时管用的原则。着眼于“平时好用、战时管用”的要求,突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实战性、闭环性、高标准。平时:县、乡两级指挥中心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坚持预防为主,围绕应急指挥调度、县域社会治理、道路交通出行、卫生突发事件、社会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建立感知、预警、分析、联动、应急闭环管理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态势全面感知、隐患及时排除、问题实时处置和趋势前瞻洞察;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流程、全要素考核体系。战时:县、乡两级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要立即进驻指挥中心,全面开展综合研判、联动指挥和协同处置等工作。

5.坚持运维管用和安全可控的原则。建设完整的网络安全运维检测系统。定期开展检查督查、等级评测和风险评估。健全各部门单位、乡镇网络管、控、用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深化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数据资源保护。

(三)总体目标

“江西第一、全国一流”为战略定位,到2024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全面显现,数字经济动能强劲、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协同、民生服务普惠便捷、政务服务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全面达成,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的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助力长征文化、时尚之都、富硒产业、体育融合“四大品牌”和富强、美丽、平安、幸福“四个于都”建设。争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数字经济动能强劲。夯实数字产业化体系,推动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推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和光电电声、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数字化成效呈现,矿产品加工、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增效,力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综合竞争力达到全省上游,为创新型民营企业的集聚发展培育良好的沃土。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由“管理”向“治理”、向“服务”转变;紧盯“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应用进一步优化;升级完善智慧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综合交通服务“一张网”;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社会治理精细协同。基层治理方面的智能感知、多元协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智慧应急管理贯通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形成社会治理共治共享、治安防控立体多元、应急管理协调联动、市场环境规范有序治理的新样板,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民生服务普惠便捷。推动政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领域智慧化建设全面升级,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覆盖率迈向全省上游,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成为群众生活新方式,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全面推广,以大数据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成普惠便捷、精准智能的惠民服务体系。

——政务服务优质高效。全面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开放视野,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形成“赣服通”“赣政通”“雩企通”“雩快办”等品牌化的政务应用体系,全面实现政务服务“即时办”“免证办”“掌上办”,逐步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切实发挥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实效,擦亮于都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助力政务服务更加流畅、政府监管更加规范有效、公务办公更加高效协同。

二、建设思路

对标国内领先,围绕总体要求,立足县情实际,瞄准服务需求,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好“1+1+4+N”的建设思路。

“1”即一个“数字大脑”。由先进创新的融合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的物联感知体系、高速泛在的网络传输体系、弹性协同的计算存储体系、内生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组成,以5G、数据中心、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工程为重点,通过整合集约和采取统建共享的方式,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智”基石。

“1”即一个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构建集“总体态势、监测预警、事件管理、应急指挥、决策分析”于一体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整合于都县各领域相关信息资源,以大数据方式推动城市管理行为向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协同管理转变,实现城市运行综合状况“一屏”全面感知、全域可览、全县可控。

“4”即打造“四大品牌”智慧场景。通过智慧应用建设,围绕长征文化、时尚之都、富硒产业、体育融合“四大品牌”,全面打造和提升“四大品牌”场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助推“四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升级,增强客户客商和市场社会对“四大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N”即拓展建设N个智慧场景。依托数字底座和数字大脑,赋能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优化、社会高效治理、城市品质提升、民生幸福感知等方方面面,助力城市服务管理、治理精细化分析、研判、决策,为建设美丽于都精准、高质地注入强大动能。

三、重点任务

(一)一个“数字大脑”

1.完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完善城市“三张网”,构建高速泛在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整合升级政务网络,继续扩大电子政务网络覆盖范围,整合各类专网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外网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网络的互联网接入区建设,实现网络跨域融合互通;推进物联网建设,统一建设和接入全县物联感知设施,逐步打造全域覆盖、万物互联的城市智能立体“触觉”网络体系;推进视频监控网络建设,推进公安、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前端感知设施融入视频专网,逐步形成视频监控事前预防、事中告警、以及事后可查的城市公共安全“视觉”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2.打造集约先进数据中枢。打通部门单位间的数据壁垒,全息全量推进资源、数据整合和共享,构建全县统一、安全可靠的数据中枢。建立全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业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为主线,推行数据资产“目录化”管理;加快数据资源汇聚集中,推动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逐步向数据中枢统一接入汇聚;推进数据治理,按照统一数据治理规则,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实现数据标准化;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统筹推进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数据库建设,同时建成广泛汇聚城市各项信息的城市专项应用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按照集约共享、安全可靠、高效绿色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数据流通共性支撑平台,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数据统一目录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交换。〔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3.统筹构建共性支撑平台。按照“共性统筹,集约建设”的原则,以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对数据、技术和业务的共性需求为牵引,建设城市共性支撑平台,赋能全县各部门单位应用创新。建设城市操作系统,建设面向城市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展现的全流程服务,支持各类智慧应用开发、运行和协调联动,助力政府对城市感知、管理和决策的城市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建设能力开放平台,形成标准模块接口,整合各个系统模块接口,提供统一、安全的输出接口,实现“对外能力开放,对内服务集成”,为全县提供集约化、可复用的技术服务;建设全县视频共享平台,视频资源应接尽接,非涉密视频资源部门之间开放共享,定制化开发精准算法,为公安、执法、应急、市监、住建、气象、生态环境等部门实战应用、城市信息化管理提供智能技术支撑,提升社会治理共治水平。〔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4.加强信息通信安全保障。全面落实《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法规要求,统筹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完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深入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加强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事前防御、检测,事中防护和事后响应的全方位安全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监控,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应急体系、应急技术建设,保障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加强政务信息管理,对重要数据的使用建立落实审计制度;提升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专业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二)一个“指挥中心”

5.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中心指挥大厅,打造包含大屏显示、业务控制、指挥作战、设备控制等功能在内的一体化综合运行管理指挥大厅;建设指挥调度系统,整合信息接报、综合研判、决策调度、图像资源调度、值班排班等功能,实现多方远程在线会商功能,满足跨时空、跨领域、跨层级的多方协商需求;建设综合运行管理系统,对接部门单位信息系统平台,统筹利用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等“物理传感器”和政府网站、赣服通等“社会传感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一张图”监控;建设事件协同处置系统,实现工作任务落实和跨部门业务工作协同开展;建设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汇聚统计、挖掘分析和分领域建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形成集收集、分析、研判、指挥、排突和管理、服务、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6.打造“1+N”领导驾驶舱。面向城市整体运行体征和重点领域态势,形成“1个城市仪表盘+N个主题驾驶舱”,支撑城市“平时”“战时”状态下的分析决策。打造城市仪表盘,构建城市运行体征监测指数体系,将城市运行相关数据转化为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指数;拓展主题驾驶舱,围绕各部门单位不同关注点,分别打造主题驾驶舱,优先开展应急排突、疫情防控、文明创建、重大项目管理等主题驾驶舱的建设。〔责任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三)“四大品牌”场景

7.打造“长征文化”品牌场景。打响于都“长征集结出发地”红色旅游品牌,盘活红色资源,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景区,大力开展智慧文旅、数字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进程。实施全域旅游升级工程。推进智慧景区、智慧特色小镇、智慧研学、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自助旅游、体验旅游。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全县景区、酒店、商户、文化馆等数据及视频资源,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文化地图、景区导览等旅游综合信息服务,接入文旅场所视频资源,实现景区运行状态动态监测全覆盖;开发一部手机游于都“智慧于都文旅”APP或小程序等应用,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智能导游、实时信息推送等旅游服务智能化;推进县委党校(于都长征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华钨矿公司、屏山景区、八大渡口、红军小镇等数字景区建设,对雩都古城、罗田岩景区等景区布局5G网络,建设5G+VR/AR体验区,提升沉浸式实景体验。〔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长征源旅投公司、县行政审批局、县自然资源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县委党校、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县广电网络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8.打造“时尚之都”品牌场景。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将纺织服装产业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度结合,推行“中心工厂+卫星工厂”,建设纺织服装行业和产业大脑,将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多品类、高品质、精益化的弹性供应链生产基地。实施供应链升级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工厂+卫星工厂”工程,全面推动纺织服装行业中百家供应链企业和3000余家小微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建设具有于都特色的数字化弹性供应链体系,以数字化打造科技“时尚之都”。实施产业大脑创新工程。以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为突破口,建设包括产业经济监测与辅助分析系统、生产能耗及环保监测系统、企业综合评价系统、产业地理信息画像、核心产业链分析、企业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模块在内的产业大脑,增强产业全景洞察能力、摸清企业家底,推进县域产业经济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自然资源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税务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统计局、县商务局、县大数据中心、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

9.打造“富硒产业”品牌场景。以富硒品牌为特色,依托农业园区、交易市场等平台,实施品牌升级工程。培育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完善农产品尤其是富硒等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集存储、集成、访问、分析、展示、管理于一体的富硒农产品线上认证展示系统和富硒产品溯源系统;开展富硒土地资源、域内植物、动物硒含量详查,创建富硒土地、富硒农业、富硒生物资源数据库,建立功能农业多目标、高精度的详查评价体系,为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围绕富硒土壤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运用网络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手段和载体,打造智慧硒博馆;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全县富硒产品服务企业与电商平台积极对接,开展在线预订、线上购物、线上直播等数字服务,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县文广新旅局〕

10.打造“体育融合”品牌场景。实施智慧体育创新工程,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创新,加快体育场所 5G 网络布局和智慧场馆建设,对“两场一馆一池”等重点体育场地进行数字化升级,通过数字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成以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为主,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体育商圈综合服务,打造成为全国县级城市体育融合发展的标杆区。实施体育强县战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建设校园智慧体育云平台,选择重点中小学校作为试点,为学校及学生提供健康监测、体能检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服务,以更系统、更智能、更有效的方法,助力学校针对性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体质和锻炼积极性。〔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长征源旅投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广电网络公司〕

(四)N个“智慧场景”

11.打造“富强于都”场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以统筹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金融、智慧招商引智为主线,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产业化集聚,完善产业体系布局,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实施工业互联网升级工程。重点面向纺织服装、光电电声、装配式建筑、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等领域,分类推动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企业上云”;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示范应用,加快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库。〔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教科体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

2)实施智慧金融创新工程积极融入赣州市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接省级地方征信平台,推广运用“赣金普惠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强化“信用+金融”“数据+金融”“科技+金融”功能,实现企业一次授权,多维度、跨部门信息查询、精准信用画像、银企对接、银担合作、风险保障、精准融资的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金融服务新模式;以搭建全省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为契机,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涉农征信数据信息,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经济身份证”;发展供应链金融,连接供应链相关方、第三方金融机构及监管方,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背景信息及贸易信息,提高供应链企业融资效率〔责任单位:县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于都支行、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3)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工程。统筹整合分散建设的涉农信息系统和涉农政务信息资源,构建一套交互顺畅、动态实时、高效共享的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推进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党群服务、乡村治理、乡村旅游、平安乡村、防返贫监测、便民服务等N项功能应用;建设民生资金监督平台,集公开、监督、问责、分析和决策于一体,对乡村振兴、村级“三资”等民生资金进行公示公开,实现民生资金规范廉洁高效运行;以硒博馆为基地,政企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农业农村科创中心,做好农业生态科技项目研发和开发立项等工作,推进农业科技项目孵化,助力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充分发挥科创中心人才聚集优势,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借助科创中心数字研发场景,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培养工作,推动农业数字赋能。〔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乡村振兴局、县大数据中心、县行政审批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教科体局、县公安局、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广电网络公司〕

4)实施招商引智创新工程。大数据赋能产业精准招商,打造集挖掘分析、推介宣传、招商服务、投资促进、项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于都数字招商大数据平台。大数据赋能企业精准引智,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人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对接综合性资源及服务平台,对全县的高端人才进行综合性管理,支持各部门人才信息上报、更新维护等,最终形成县级高端人才库供各部门资源共享使用,助力企业招聘和人才就业。〔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委人才办、县人社局、县教科体局〕

12.打造“美丽于都”场景。围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推动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体系建设,形成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深度融合应用、部门业务协同联动的城市运行新格局,支撑创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1)实施智慧环保升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构建“一纵一横”统一的生态环保数据资源中心,整合现有业务系统,融合各部门行业监管数据,建设“污染防治5G会诊”系统,引入环保管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生态污染防治、监管指挥调度与考核、“一证式”污染源监管溯源等环保大数据应用建设。〔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气象局、县水利局〕

2)实施智慧城管升级工程。顺应“智慧执法”的发展趋势,结合大数据、视频AI平台的先进技术,开发针对违法建设、流动商贩、夜间偷倒等违法行为处置的执法指挥调度应用,构建管理、决策、指挥、执行、归档、分析研判等功能;建设智慧工地监管预警系统,通过在建筑工地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空气扬尘监测、噪声监测、高空作业设备监测、智能传输控制等设备,将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对建筑工地出入口、施工作业面、原料加工等区域的动态监控;建设智慧路灯照明系统,通过照明智能控制平台和路灯控制器对智慧路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照明远程监控、智能管控、节能减排“三合一”的效果〔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

3)实施智慧交通升级工程。建设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平台,整合汇聚公路、“两客一危”等数据,加强交通运行动态监测、安全监管、重大活动应急保障,加强对交通事件的调度指挥、协同处置能力;建设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在道路上安装部署车辆检测器,实时采集道路车流量,道路拥堵、车队长度、车道占有率等数据,通过对数据融合处理,实行绿波控制,保证道路交叉口顺畅通行,在公交站台新建交通信息发布终端,实时更新公交运行情况,方便市民减少候车时间,提升出行效率。〔责任单位:县交警大队、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县公安局〕

13.打造“平安于都”场景。围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深化业务系统整合和数据融合应用,构建基层治理“全融合”、法治建设“全时空”、公共安全“全覆盖”、应急管理“全贯通”的社会“智治”体系,支撑创建全省县域社会治理的标杆城市。

1)实施智慧社区升级工程。以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小区内外资源,将原有小区视频资源和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视频资源接入视频共享工程,全面提升社区安全和服务能力。以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为基础,推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健康养老等各类应用向社区层面延伸,持续拓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政务、便民、养老等场景服务。〔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城市社区管委会、县行政审批局、县卫健委、县人社局、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住保中心、县民政局〕

2)实施公共安全升级工程。聚焦公共安全管控领域,加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人员密集场所、治安复杂地段以及校园、广场、医院等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联网覆盖,提升重点区域人防、物防、技防水平,配备一套视频图像分析平台,深化人脸、车辆等视频分析应用,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隐患全掌控,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预测研判;强化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易燃易爆品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构建及时、准确、智能化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促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建立校园安全预警平台,整合学校安全管理与视频监控系统,构建围绕校车、校园、食品等方面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对校园意外事件的监控预测力度。〔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教科体局、县气象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消防救援大队〕

3)实施智慧应急升级工程。完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构建形成紧急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总结的“全贯通”管理闭环;整合全县交通、消防、气象、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领域数据资源,形成完善的应急数据资源体系,与数字大脑实现互联互通;增强视频实时传输系统,通过无人机,将灾难、事故、救援现场的图像在屏幕呈现,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智能分析、预知预判和快速预警发布;打造应急管理网络安全等保障体系,加强平台对应急事件处置的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气象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融媒体中心〕

4)实施智慧法治“全时空”体系工程。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区块链+法治”应用,大力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刑罚执行、法律服务“联盟链”建设,形成信息动态感知、知识深度学习、数据精准分析、业务智能辅助的科技应用新格局。构建数据存证可信、业务协同互信、执法监管高效的“智慧法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法律服务流程,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公共法律服务业务的应用融合,构建一体化全流程在线法律服务平台和便民法律服务网络,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法治宣传、行政复议、公证、司法鉴定、远程法律咨询、远程调解、远程法律服务、远程培训等“一网通办”。〔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县联通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14.打造“幸福于都场景。面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信息惠民服务体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1)实施智慧政务升级工程。推进惠企政策兑现改革,建设惠企政策兑现专窗,接入省级“惠企通”政策兑现平台、市级“亲清赣商”平台,对符合要求的惠企政策全部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承诺兑现”;落实市县同权改革,优化事项办理流程,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企业办事便捷度;推进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完善全产业一链办审批制度,制定一链办目录清单,实现产业链事项一掌通办;设立通用综合窗口,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审批服务模式,实现通用综合窗口乡镇全覆盖;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深化政务大厅、“赣服通”、“赣政通”和“雩企通”建设,构建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围绕“赣服通5.0”、政务服务网等渠道,立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服务需求,打造“适老化”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县税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大数据中心、县金融服务中心、各窗口单位〕

2)实施智慧教育升级工程。依托教育城域网,搭建基于开放式云架构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教育教学管理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打造智慧教育示范校;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整合户籍、常住人口、不动产等数据资源,实现入学信息精准推送、证明材料线上提交、入学报名“掌上办”。〔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市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保中心、县社保中心、县供电公司、县雩山水务公司〕

3)实施智慧医疗升级工程。加快医保数据共享互通,构建业务协同应用,推广医保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持续推进医保数据汇聚治理,积极探索医保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推进医疗废物监管智慧化,通过物联网等设备,将医疗废物处置点的信息和医疗废物流动轨迹进行物联跟踪,避免医疗废弃物感染事件等问题发生;推进有条件的医院加快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广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流转、自动分诊、数字化手术室等应用;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动互联网医院、5G、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配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建设。〔责任单位:县卫健委、赣州市医保局于都分局、县行政审批局、县住保中心、县社保中心、县雩山水务公司、县供电公司〕

4)实施智慧养老升级工程构建康养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测、防、医、护、康于一体的健康解决方案;建设老年人智慧化医养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老人医疗、养老、康复、护理、膳食、社工服务数据,形成老年人“360健康视图”;建设老年人智慧体检平台,提供老年人健康监测数据、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功能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自助式健康体检康复服务、移动化体征采集服务,形成对患者医养护一体化的服务闭环管理。〔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健委、赣州市医保局于都分局、县城市社区管委会〕

5)实施“一卡通”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充分发挥社保卡的身份认证、信息记录、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大力推进实体卡和电子卡协同应用,重点推进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资金发放、金融支付等领域应用,逐步实现民生服务“一卡通办”,公共服务“一卡通行”,推动收支结算“一卡通付”,逐步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赣州市医保局于都分局卫健委、文广新旅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各社保卡合作银行〕

15.建立智慧城市项目储备库。围绕四个于都四大品牌”,编制“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指导清单,建立项目储备库。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可聚焦问题、结合实际,采取独立建设、委托建设、平台整体接入等方式,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智慧治理氛围。〔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委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推进步骤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涉及各领域、各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基础实际,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具体以项目批复为准),分三阶段推进。

1.202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聚焦城市产业发展刚性需求和民生领域重大短板,一期围绕“易出亮点、增强信心”的建设思路,综合考虑效益性与可操作性,优先实施一批基础型、通用型、枢纽型的项目,以及能够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项目。

2022年底,发布“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1.0”版,初步完成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平台、数据中枢、指挥中心建设;多渠道打通部门数据壁垒、信息孤岛,全力推进数据整合,实现全县区域内信息共享交换;全力推进视频存储共享,搭建视频中枢平台,视频资源统一接入;完成“四大品牌”场景体系设计,试点拓展N个特色专题应用。

2.2023年:深化应用,全面提升

全面推进“1+1+4+N”架构中各领域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和数据资源融合应用,重点推进IoT物联网平台、AI平台,推动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开放。深化系统联动和业务协同,高标准完成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任务。

2023年底,发布“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2.0”版,建设补强城市重点区域物联感知和视频监控体系,基本形成包括数据采集获取、交换传输、存储管理、加工处理、应用展示等环节畅通高效的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基本建成长征文化、时尚之都、富硒产业、体育融合等四大品牌特色场景并应用,在富强于都、美丽于都、平安于都、幸福于都等领域建成部分特色场景并应用。

3.2024年:长效运营,标杆引领

面向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标杆项目,总结可推广的成熟模式,探索前沿新兴技术应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形成区域示范带动效应。

2024年底,发布“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3.0”版,信息孤岛基本消除,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形成规模,各领域应用场景优化提升,形成完善的“四大品牌”、N个“智慧应用”等场景应用体系,全面实现城市运行态势分析研判和预警预测。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后,实现全量数据资源汇聚、全域数字化系统总集成、全局业务服务总协同,在城市发展理念、治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产业发展方面有新突破。全县形成“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以数据创新”的智慧城市现代治理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专班在全县统筹力度,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有关项目规划编制,实现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部署。出台相关文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涵盖规划、协调、建设、应用、评价的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信息化负责人,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统筹协调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工作报告制度等机制,加强智慧城市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及专项审计工作。

(二)资金保障

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统一标准,合理支出,避免重复建设。制定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及监督考核制度,加快建立完善社会融资担保体系,制定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智慧城市建设,鼓励企业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拓宽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作用,采取多种建设、运营及维护模式,构建全方位筹融资体系,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三)制度保障

制定《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管理办法》《于都县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等涉及智慧城市项目、资金、数据、安全、网络等方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县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管,对全县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信息融合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信息共享率,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

(四)人才保障

围绕全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制定人才保障扶持政策,通过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方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进行倾斜。联合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证书认证、专业培训等相关工作,大力实施智慧城市人才培养战略,为城市数字化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优化城市人才结构。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职责,整合全县政务信息化管理人员力量,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稳定性高的管理和技术队伍。

(五)技术保障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及规范,制定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及技术规范,确保技术中立。各有关单位不应设置技术壁垒,阻碍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采取完善的技术措施,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对整个项目涉及的各类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政务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的保护,避免引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

(六)运营保障

组建由政府、国有企业共同参与的混合所有制性质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公司,负责为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整体运营工作,形成政府完全主导的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运营平台统筹对接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推进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开展重点系统建设运维、数据治理运营、数字产业培育等工作。根据新型智慧城市项目服务对象、市场化水平、网络安全要求的不同,按照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的项目分类,设计相应的建设运营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附件:1.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2022-2024年拟实施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1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快推进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成立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长:      县委书记

                     李松柏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常务副组长:  陈运明  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长:  杨海峰  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杨国峰  县政府副县长

孟佳聪  县政府领导(挂职)

成员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县行政审批局、县大数据中心、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委网信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税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县人社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林业局、县委党校、县应急管理局、县卫健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县统计局、县教科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金融服务中心、县水利局、县社保中心、赣州市医保局于都分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交警大队、县住保中心、县市监局、县民政局、县气象局、县商务局、县城市社区管委会、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县消防救援大队、县长征源旅投公司、县雩工投资公司、人民银行于都支行、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广电网络公司、县铁塔公司。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大数据中心,县大数据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注:因岗位调整发生变动的人员,由调整后的相应人员自然接替,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2

2022-2024年拟实施重点项目清单

 

2022年拟实施建设清单

编号

重要工程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建设时间

1

整体设计与规划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规划》

2022年

2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任务规划(2022年)》

2022年

3

数字大脑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政务网络

2022年

4

打造集约先进数据中枢

智链数据引擎

2022年

5

公共基础信息融合库

2022年

6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2022年

7

统筹构建共性支撑平台

城市操作系统

2022年

8

能力开放平台

2022年

9

视频共享平台

2022年

10

加强信息通信安全保障

2022年

11

指挥中心

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

城市运行决策分析平台

2022年

12

城市专题展示系统

总体概览

2022年

13

智慧党建

2022年

14

富强于都

2022年

15

美丽于都

2022年

16

平安于都

2022年

17

幸福于都

2022年

18

“四大品牌”特色专题

2022年

19

“1+N”领导驾驶舱

城市仪表盘(PC端、移动端和大屏端)

2022年

20

N个“智慧场景”

“富强于都”场景

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

数字车间

2022年

21

智能工厂

2022年

22

5G+工业互联网

2022年

23

“美丽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城管升级工程

智慧路灯

2022年

24

实施智慧环保升级工程

智慧环保

2022年

25

“平安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应急升级工程

智慧应急

2022年

26

实施公共安全升级工程

校园安全预警平台

2022年

27

“幸福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政务升级工程

惠企政策兑现专窗

2022年

28

市县同权改革

2022年

29

“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

2022年

30

全产业一链办改革

2022年

31

赣服通5.0

2022年

32

综合一窗

2022年

33

“雩企通”APP升级

2022年

 

2023年拟实施建设清单

编号

重要工程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建设时间

1

整体设计与规划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任务规划(2023年)》

2023年

2

数字大脑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政务网络

2023年

3

统筹部署城市感知体系

2023年

4

持续完善视频监控网络

2023年

5

统筹构建共性支撑平台

城市操作系统(升级)

2023年

6

指挥中心

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

城市专题展示(新增)

2023年

7

“1+N”领导驾驶舱

“1+N”领导驾驶舱(增加主题)

2023年

8

“四大品牌”场景

“时尚之都”场景

实施产业大脑创新工程

产业大脑

2023年

9

“长征文化”场景

实施全域旅游升级工程

数字景区

2023年

10

智慧文旅

2023年

11

“时尚之都”场景

实施产业供应链升级工程

中心工厂+卫星工厂

2023年

12

“富硒产业”场景

实施品牌升级工程

富硒农产品线上认证

2023年

13

实施智慧电商创新工程

智慧电商

2023年

14

“体育融合”场景

实施智慧体育创新工程

智慧体育馆

2023年

15

校园智慧体育云平台

2023年

16

N个“智慧场景”

“富强于都”场景

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

数字车间

2023年

17

智能工厂

2023年

18

5G+工业互联网

2023年

19

实施智慧金融创新工程

智慧金融

2022年

20

实施招商引智创新工程

数字招商

2023年

21

数字引智

2023年

22

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工程

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

2023年

23

“美丽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环保升级工程

污染防治5G会诊

2023年

24

智慧环保监管

2023年

25

实施智慧城管升级工程

智慧城管

2023年

26

智慧工地

2023年

27

实施智慧交通升级工程

智慧交通

2023年

28

“平安于都”场景

实施公共安全升级工程

公共安全

2023年

29

危化品防治

2023年

30

实施智慧消防体系工程

智慧消防

2023年

31

实施智慧社区升级工程

智慧社区

2023年

32

“幸福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教育升级工程

智慧教育

2022年

33

实施智慧医疗升级工程

智慧医疗

2023年

 

2024年拟实施建设清单

编号

重要工程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建设时间

1

整体设计与规划

《于都县新型智慧城市任务规划(2024年)》

2024年

2

数字大脑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政务网络

2024年

3

统筹部署城市感知体系

2024年

4

持续完善视频监控网络

2024年

5

统筹构建共性支撑平台

城市操作系统

2024年

6

加强信息通信安全保障

2024年

7

指挥中心

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

城市专题展示(新增)

2024年

8

“1+N”领导驾驶舱

“1+N”领导驾驶舱(增加主题)

2024年

9

N个“智慧场景”

“富强于都”场景

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

数字车间

2024年

10

智能工厂

2024年

11

5G+工业互联网

2024年

12

实施智慧金融创新工程

智慧金融

2024年

13

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工程

乡村治理

2024年

14

“美丽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城管升级工程

智慧城管

2024年

15

“平安于都”场景

实施公共安全升级工程

公共安全

2024年

16

实施智慧法治“全时空”体系工程

法治建设

2024年

17

“幸福于都”场景

实施智慧教育升级工程

平安校园

2024年

18

智慧校园

2024年

19

实施智慧医疗升级工程

智慧医院

2024年

20

实施智慧养老创新工程

智慧养老

2024年

21

实施“一卡通”创新工程

一卡通城

2024年